这是一项由塞维利亚大学与西班牙国家科研委员会(CSIC)联合成立的化学研究所(IIQ-CSIC-US)参与的国际科研团队,已开发出一种可加速针对离子通道药物设计的新技术。离子通道是一种细胞膜蛋白,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,包括精神障碍和多种类型癌症。
这项研究是由位于英国的东英吉利大学(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)与卡德姆研究所(Quadram Institute)合作完成,成果发表于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》(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)。
离子通道是调节离子进入细胞的细胞膜蛋白,负责调控离子进出细胞过程在神经传导、肌肉收缩以及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发挥的关键作用,其功能失调与多种病理状态相关,因此被视为具有重要治疗意义的标靶药物。
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赫苏斯·安古洛(Jesús Angulo)解释道:迄今为止,要研究药物如何与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,必须先将其分离出来,而这个复杂的分离技术过程可能会改变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行为。我们基于核磁共振(NMR)新技术,已经可以直接在活细胞研究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,从而获得更具生物学的相关信息。
这种新技术更为高效—不到一小时时间即可完成实验过程,成本也更低,因为无需复杂的蛋白质纯化或样品处理步骤,因此能显著地简化流程。
研究团队认为,这个方法有望成为结构与活性关系(Structure–Activity Relationship, SAR)的研究标准工具,并致力于探索分子化学结构与其药理效应之间的关联。
”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研究人员莉安娜·斯托克斯(Leanne Stokes)指出:“我们的技术有望显著加速离子通道及其他膜蛋白靶向药物研发进程,可为神经系统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代谢性疾病及肿瘤等多个领域开辟新的研究前景。”
一种新的药理学研究工具
这项新技术已在P2X7受体上得到验证,P2X7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,与抑郁症、部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及某些类型的癌症相关,且被认为是重要的標靶药物。
英国诺里奇夸德拉姆(Quadram)研究所的塞雷娜·摩纳哥(Serena Monaco)表示:“我们已经证明,可以在活细胞中识别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具体区域,从而优化这些关键结合位点。这些信息对于设计更高效、更具特异性的药物至关重要。”
此外,研究人员还借助IIQ-CSIC-US开发软件,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基于生物信息学生成的药物–受体三维结合模型相结合,从而验证了计算机模型与实验室观察结果的实际吻合度。
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比作钥匙与锁。膜蛋白是锁,药物就是钥匙。研究人員安古洛(Angulo)解释道:“我们不仅需要找到正确的钥匙,还要知道如何以最合适方式将其插入,使其发挥最大作用。”他总结道:“生物信息学模型是设计新药关键,能够在活细胞验证三维计算模型,这代表了膜蛋白靶向药物开发领域的全新范式。”
這項研究得到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(BBSRC)、英国研究与创新局(UKRI)未来领军人才计划(Future Leaders Fellowship)以及西班牙科学与创新部(联合欧洲区域发展基金FEDER)的共同资助。